文/盧冠諭

根據筆者的觀察,企業辦訓練常有一個迷思,認為訓練=員工績效提升=問題改善,例如:公司遇到顧客產生抱怨,就請教育訓練單位安排客怨處理技巧的課程;員工簡報能力不好,就安排簡報技巧的課程;甚至有更誇張的主管,看到媒體上有報導某企業舉辦魔鬼訓(讓員工在馬路上吶喊),就要求教育訓練人員去上這樣的課程,並且希望受訓後能立即上台授課,教育訓練真的這麼神奇嗎?外來的和尚就真的會念經嗎?訓練真的是萬靈丹嗎?如果以上三個問句真的都能因訓練而變成肯定句的話,教育訓練人員應該很搶手,而企業遇到問題只要要求員工上課就好,公司的業績自然創新高。

實際上,似乎不是如此,因此造成一個特別的現象,企業往往於景氣好的時候拼命辦教育訓練,景氣差的時候就先砍教育訓練預算,教育訓練似乎往往變成節省經費的第一選項。要改變上述狀況,筆者認為有些對於教育訓練的迷思應有所釐清。

    首先,訓練無法解決所有問題。

    坦白說,訓練真的不是萬靈丹,因此遇到問題發生時請先思考為何要辦此訓練,應先釐清問題點為何?簡單而言,問題可以定義為預期與現況的差距,舉例來說:為何顧客會抱怨,表示顧客在與公司交易的前、中、後某一環節的接觸點與原本的期待有所差距,當發生客怨問題時應先檢視其發生的原因,此原因是因為公司制度的問題、產品的問題、還是人員的問題…等。從現況分析,找出問題的癥結點,並逐步拆解成更小的項目去檢視,找出問題點,建議可以透過一些問題分析的工具來協助找出問題點,例如:魚骨圖、樹狀圖…等。

以顧客抱怨的案例而言,人員的問題可能為魚骨圖的一次因,再拆解後二次因可能為員工對於操作的不熟練、員工態度不佳或是員工不重視…等。依此模式逐步分析每一原因的問題點,直到找出真的問題點為止;接著開始思考哪些是可以從訓練切入的,哪些是可透過績效考核設計激勵的方式來達成,哪些是透過調整人員配置可以完成…等,如此才能對症下藥,也才能藥到病除。

其次,OJT比OFF JT好。

一般而言,OFFJT的課程指的是課室內的教育訓練,也就是將員工從工作崗位拉出進行教育訓練,課程的師資可以分為內部師資與外部師資,通常外部師資雖然授課技巧較為生動活潑,但由於對於每家企業無法完全了解,故僅能傳授通識性的知識、最新管理新知或產業動態,因此外部師資可視為扮演企業對外偵察者的角色,協助企業了解大環境現況。而內部師資的使用,主要為專業相關課程的授課,優點在於與員工有共同的語言,能分享具體的實務做法,訓練成效易於評估,但由於非專業講者,故授課技巧較為生硬,較無法激起學員興趣,可透過相關講師培訓進行授課能力提昇。

OJT則為在職訓練,一般而言此種訓練成效最高,但也最難做,主要原因在於如何讓資深員工願意不藏私、甚至須花額外的時間與新進員工分享所學,考驗著人性。建議的做法為,由人資部門設計相關獎勵措施,由教育訓練人員編制完成相關標準化作業手冊作為輔助教學教材,另在設計相關檢核表單作為檢視訓練成效的依據,透過獎勵制度與教材輔助的雙管齊下,來協助各單位同仁對於新進員工進行OJT訓練。

建議OJT與OFF JT的比重為七比三或是八比二。

最後,須訂出訓練的KPI指標。

既然公司願意投入資源進行教育訓練,當然就希望能有所回報,因此千萬不要有為訓練而訓練的心態,在確定要舉辦何種訓練後,接著應思考其效益為何,儘量量化相關數據可以作為本訓練成功的佐證,提供老闆了解,如此方可呈現出訓練的價值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rrylu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