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盧冠諭

當一家公司經營超過二十年後,通常都會出現一個問題,那就是管理幹部開始出現逐漸老化的現象,此時組織呈現出一種很微妙的現象,創業者與其共同打拼的元老幹部,依然在第一線馳騁沙場,指揮若定,看起來短期尚難退位。

不過老闆與這些元老幹部,內心開始出現隱隱的憂愁與問號,到底誰可以接我的位置,並且認為目前的後繼者之能力與經驗尚不足以接班。通常此時,人資部門就會接到老闆的指示,應開始擬定「接班人計劃」,為組織厚植人才實力。

目前台灣超過一半的企業,正面臨這樣人才青黃不接的窘境,而人資單位所推動的「接班人計劃」失敗機率卻非常高,原因當然很多,其中有一個因素為關鍵人才所擬定的前程規劃過於理想。

通常這些創業元老都有一個特徵,任勞任怨,只要老闆所交付的任務,絕對義不容辭、使命必達,就算是要上刀山、下油鍋,也不會有半句怨言;因此,他們也會用同樣的標準,希望培育的下屬也要依此行事,此時,世代的溝通問題就此產生。

其實,整個大環境不斷在變,當然管理方式與培育的做法也應有所改變,早期為部屬所擬定的前程規劃很簡單,公司要你做什麼,你就做什麼,老闆能用你,就表示想要栽培你,不過現在世代的人可能並不這樣認為,甚至可能認為是老闆在凹自己。

因此,為關鍵人才所擬定的新版前程規劃,與當事人的溝通與確認,了解他的期待與需求,成為最重要的事情,唯有透過彼此的雙向溝通與互動,為其安排合適的職涯發展路徑,並取得對方的了解與認同,才能讓關鍵人才願意義無反顧的將自己的前程未來與公司緊密結合,並願意與公司共同打拼、共同成長,也才能創造個人與企業的雙贏結局。

arrow
arrow

    jerrylu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