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文/盧冠諭

(3)摘要及提問階段

當進入正題階段後,可再將正題階段拆解成兩部分:摘要與提問。此兩部分應達成以下幾項目的:

1.提供學習摘要

在許多傾聽與溝通的研究中可以發現,一般人每分鐘說話約為135-150個字,而人腦每分鐘至少可以接收四百個字以上的訊息,由於兩者之間有很大的落差,也造成人腦有機會可以神遊去思考其他事情,而造成分心的狀況。

因此,運用講授法進行教學時,講者在講授的過程中,應安排適當休息時間以避免專注力發散,建議在休息前可以先將本階段之內容作一簡單總結,並做一學習摘要,於最後課程結束後,可重新回顧每個章節之摘要為課程做完美結尾。

2.誘導主動學習

    在整個課堂進行過程中,講者可以於每個段落設計不同的方式與學員互動,最簡單的方式為運用提問法與分享法。提問法的部分,可以利用有獎徵答或是競賽的方式進行,以增加學員參與度,但須避免淪為無意義的遊戲或造成時間太長,讓整個課程內容失去焦點;在分享法的部分,可以於講授過程告一個段落時,提出一個應用想法,由講者邀請學員與周圍兩邊的夥伴彼此分享看法,在此可以提醒學員以自身生活週遭的經驗為分享主題,增加學員彼此的互動與討論,讓課程主題可以與實務連結。

3.提供正確回應

    在講者講授的過程中,每次遇到的狀況絕對不相同,可能臨時會有學員提出問題,請講者解答,此時應謹慎做回應。一般而言,學員提問的頻率,會隨著學員對主題的了解程度與內容的深淺而有所差異,比較可以確定的通常大陸學員對於知識有很高的求知率,因此提問次數會優於台灣學員,其他的部分可能因為不同對象或主題而提問頻率有所不同。

    對於學員所提出的問題,建議講者可以再次覆頌以確定兩者對於問題的定義是否相同。接著,如時間允許,可以詢問現場其他人員對於此問題的看法,如時間不允許可直接回應;如講者對於相關問題現場並無肯定的答案,建議可以坦誠回應此問題並非講者所專長或是須回去確認相關內容,可以邀請學員留下連絡方式,待確認後再與學員聯繫並做回應。

4.提供學習表現

    課程進行時,講者應評估現場學員之狀況與反應,並適度分享講者對於學員每個階段表現的看法,另也可以提供其他相似學員於本課程之反應與學習狀況,讓參與學員可以了解本身學習狀況,建議表達方式應委婉與正向。

    針對承辦人員的部分,講者可以彙整本課程中所觀察到的學員表現狀況,提供相關人員參考,做為規劃後續課程之參考指標。

(4)結論階段

在課程的最後一個階段,此時講者可以再次回顧之前所整理之學習摘要,並提出個人對於本主題之評論與總結,建議可以用「名言」的方式為今日的主題下結論。如果時間允許,回顧的部分可以由學員分享,另可以再邀請幾位學員對於今日的課程給予回饋,點出所學到的東西為何,為課程做一個完美的結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jerrylu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